新民艺评|毛时安: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最上海,也最中国-下载凯发k8

新民客户端

飞入寻常百姓家

新民艺评|毛时安: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最上海,也最中国

新民艺评|毛时安: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最上海,也最中国飞入寻常百姓家

新民艺评 2024-05-31 11:31:48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毛时安  

巨大的看不甚清晰的脸部,布满了整个银幕。朦胧的晨曦中,宝塔山前,八路军战士李侠缓缓脱下军帽,同样的朦胧中,纺织女工兰芬慢慢脱下白色的工作帽;李侠一袭长衫,戴上那副具有标志性的圆形眼镜,长长织布机前的身材修长的兰芬换上粉色的旗袍,高高举起全剧中须臾不曾离的那只黑色手提包;最后战士李侠庄重地举起右手,向着延河之滨巍巍宝塔敬礼……就像一幅湿漉漉的水墨画。5月27日,上海解放75周年当晚,由上海歌舞团携手上海尚世影业有限公司推出的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就这样撩开了她神秘的面纱。这部长达90分钟,只有一句画外音的影片令在场的观众热泪盈眶,心潮激荡。放映结束,全场观众依然沉浸在剧中,最后才爆发出呼啸的欢呼和热烈的掌声。这是上海这座光荣之城、英雄之城、伟大之城写给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一封红色情书。

1948年12月30日凌晨,潜伏上海12年、负责秘密电台的地下党员李白被捕,他宁死不屈,就在上海解放的20天前,他英勇牺牲。从生活到艺术,1958年,孙道临主演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映,主人公李侠头戴耳机,向延安发出最后一份电报时冷峻英俊的英雄形象,成为中国电影不可磨灭的经典的时代记忆之一。2018年,上海歌舞团创排了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首演轰动,全国巡演近620场,魅力不减,激起了巨大的观演狂飙,不乏连续刷剧、追剧者,甚至难以想象地出现了连刷50场的热情观众。这部舞剧也成为了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象级舞剧。

我一直担心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如何面对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令人欣慰的是,出身文艺世家的电影导演郑大圣,以其深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感觉,调动了主演王佳俊和朱洁静这两位青年舞者潜在的艺术天赋,以高度电影化的叙事语言,激发出舞剧巨大的新质审美能量。除了进剧场,又有一种打开舞剧美丽的全新方式——舞剧电影。审美,打开历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给人的艺术震撼也是多种多样平行不悖的,哪怕面对的是同一对象。

影片不是舞剧拷贝和翻拍,而是一种全新的解读和再现,是对舞剧结构的分解和重构。影片开始的“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的引子和“我想念你们”的结尾,如一本大书的封面和封底,遥相呼应。而那段充满着上海烟火气息,涂满唯美主义色彩,在《渔光曲》旋律中展开的身着旗袍手执蒲扇的群舞,则先声夺人地成为影片正式开始的第一场。而那段婀娜的舞蹈律动中,穿插了光斑闪烁动荡不安的旧上海黑白纪录片画面。全片中还不时出现上海街头弄堂日常生活的画面,荡气回肠的英雄主义和辅以扑面而来的市井气息,给人广阔的联想。

影片充分发挥了电影蒙太奇镜头转换、组接自由流动的灵动性,丰富拓展了舞台表演的内涵。在镜头摇移推拉的镜头运动中,展现了李侠发报时,话务机、收音机、楼梯、阁楼的战斗环境;兰芬画眉毛、结围巾、吃早餐的细节;电梯中与女特务柳妮娜不期而遇穿插了拷打的镣铐声、惨叫声;李侠阅读带血报纸之际独舞的极度悲痛、传递情报三人舞的心理高度紧张,就连面部表情都在特写镜头中得到了有力的表现。小裁缝牺牲的那场戏,从电车里他抢下李侠脖子上红围巾的一瞬间,镜头始终聚焦,直到枪响那一刻他倒在潮湿的电车路轨旁。红围巾、白兰花充满画面,卖花女孩消瘦的身影飘然而过,虚化的白色背景前,观众看到李侠在教小战士读书识字的动人情景,镜头又突然回到面向着观众的剧场舞台……

当然最令人感动的还是李侠兰芬夫妻诀别的双人舞。伴着钢琴颗粒饱满的旋律,在爱情回忆的甜蜜中,墙纸上的粉色花朵慢慢绽放,微风中轻轻吹起兰芬旗袍浅色的下摆。贯穿全片的电波意象,此刻时而像坠落的流星,时而像汹涌的波涛,穿插在黑色的夜空中。他们紧紧拥抱着,修长的手指在彼此肩头敲击着爱和信念的摩斯密码,传递着令我们灵魂为之颤抖的无声却深情的告白。影片中流露的爱,是最上海人的,也是最上海城的;是最个人的,也是最众生的;是最英雄的,也是最世俗日常的;是最上海的,也是最中国的。

我非常欣赏青年舞者王佳俊和朱洁静在影片中的表现。他们不断突破自我,升华了艺术表演,其才华不仅在动作的飘逸舒展,还在情节节点上有爆发力的高超的肢体语言,而且进一步发挥了连电影表演艺术家潘虹都赞叹不已的体验人物内心的能力,刻画了人物感情世界和内在精神气质,实现了“舞蹈生活化,生活舞蹈化”的结合。李侠看到战友牺牲的内心悲痛和克制、发报时如战士一般的坚定,以及书生的儒雅、牺牲前的从容;兰芬诀别爱人生离死别时的悲痛欲绝,还有双人舞目光交集时流露出的甜蜜爱意——所有的肢体律动都写在眉眼之间。他们气息相通,舞姿饱含情感浓度,达到了表演和生活、演员和角色、灵魂和肉体高度融合的审美境界。他们对非舞台表演的强大适应能力,即使经过镜头的特写,依然经得起我们严厉的挑剔。他们让我们感受到了共产党人在白色恐怖下险恶环境中内心深刻的信仰力量,还有并肩战斗的夫妻之间平静朴素真挚且坚定不移的爱。而1958年孙道临让我们怀念了几十年的声音,“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在霞光中回荡,作为影片的结尾,堪称神来之笔。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以舞台的假定定性与电影的纪实性之结合,完成了凄美、壮美、唯美“三美一体”的红色ip叙事。(毛时安)

编辑:江妍

看评论

推荐阅读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