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现实版“向往的生活”!10个家庭从城市搬到乡村-下载凯发k8

新民客户端

飞入寻常百姓家

特稿|现实版“向往的生活”!10个家庭从城市搬到乡村

特稿|现实版“向往的生活”!10个家庭从城市搬到乡村飞入寻常百姓家

新民眼 2024-05-24 15:34:08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姜燕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蒲江县铁牛村,在成都1小时生活圈里。7年前,海归设计师施国平带着他的上海团队踏足这片土地,开启了一场乡村生活创业实验。后来,他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举家迁入,成为“乡村移民”。

这是一场对固有生活思路的破冰实验,他们努力营造出的“回得去的乡村”吸引了70多位新村民,其中包含10个家庭。

图说:新村民们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不那么“村”的村子

半年前,90后安安还是成都一名gap青年(“gap一年”是指在升学或毕业之前做一次长期旅行、实习或学习的选择,让自己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大部分时间在家宅着,偶尔出去旅行。这样过了将近半年之后,仍然没有去找工作的她觉得有些乏力,生活方式也很不健康。这时,有人建议她到铁牛村“阿柑生态社区”体验一下,应该能得到治愈。

听着名字,她觉得应该是一个很“村”的地方,但来了之后很意外,“整个生活方式挺现代的”。在铁牛村,她和小伙伴们相处得很开心,一起早起,一起喝茶,晚上也会有些小活动。去年底,“田野里”项目组还组织了一次读书会。安安觉得,整个社区很向上,充满活力。

安安白天在未来社区研究院工作,晚上就住在村里宿舍内。这天,她轮值到厨房帮厨,下午3时许就迫不及待地驾车从山上的研究院赶往山下的“田野里”,为大家准备晚餐。这样的机会并不多,团队70多个人轮流来,两个多月才轮上一次,所以她特别珍惜。

一早一晚两餐,是铁牛村“阿柑生态社区”最为独特的生活场景。一人主厨,两人帮厨,要吃饭提前在群里报名,定量做饭,避免浪费,每个人一餐主食约80克,这是厨房积累下来的经验。如果报了名没来,就要向主厨解释清楚。当然,这个规定不会夸张到像一个铁定的规则,有人因为工作来不了,就会在群里问一声“有没有人帮我把这份饭吃了”,真的没人来吃,一两个人的饭大家也能消化掉。

在这里,做饭是一件快乐的事,吃饭是一件感恩的事。在生活馆的景观厨房,可以一边洗碗一边看窗外的风景,几只可爱的小鸟在树枝上跳来跳去,一会儿一只大鸟也进入画面凑热闹。饭前,主厨会介绍当天的饭食,如果有特别的食材也会讲到,比如地里采摘的黄瓜、青笋,或是小伙伴从四川泸定带来的新鲜木耳。吃饭的时候不能用手机,也不能闲聊,以表达对食物的敬畏和对厨师劳动的感谢。

图说:阿柑果乐园

10年在地乡村实践

山上柑橘园间的小路边,有一处叫“麦昆塔空间站”的院落,小而精的展览“麦昆塔乡村振兴双年展”讲述了施国平和他的团队从蒲江县明月村到铁牛村的乡村实践。入展前的一句问话,引发阅展人的思考:何以为乡?——乡村是谁的乡村?谁来建设乡村?乡村建设好了为谁服务?

施国平及其团队梦想中的未来乡村,是“回得去的乡村”。

施国平生长于湖南,毕业于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是美国注册建筑师。他既是上海pure建筑师事务所合伙人,也是四川麦昆塔建筑规划设计中心的联合创始人,以及蒲江县明月村、铁牛村的总规划师。

2013年,受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政府邀请,施国平担任明月村总规划师。他和团队创新性地通过总体规划、点状供地与线性布局的新理念,探索出一个传统乡村如何演变成文化旅游景区的初步路径。几年后,昔日贫困村已变成“明星村”。明月村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并在2019年入选国际可持续发展试点社区。

改变明月村的过程,也改变了施国平自己,让他感受到从工作和焦虑状态回归到生活、回归到土地之后,健康的作息时间、饮食、生活对一个人身心的修复作用。所以,当他收到铁牛村的邀请时,决心留在乡村生活,重新启程。他觉得“人的一生可以见证一件事从零开始,到最后完全蜕变,一辈子很难有这样的机会”。

2017年,乡村振兴成为国家战略,乡村走到前台,全国各地的乡村实践纷纷展开,创新思维不断从城市注入乡村,呈现不同的风景。这一次,施国平尝试将生活扎进泥土里,这与在乡村做项目有着本质区别。

并非避世而是创业

几乎每一名铁牛村的新村民都说,来到这里绝不是为了避世,而是为了创业与生活。

铁牛村很美,大片浓绿的柑橘园勾画着起伏的山际线,弥望的荷塘正在等待花朵的绽放,瀑布般的三角梅映着阳光倾泻而下,山林间的小木屋散发出闲适的气息,树荫下围坐闲聊的老人透着村庄的静谧。

但这里的生活节奏不是松弛的,而是紧张的。“丑美”生活馆的早餐桌在餐后很快进入会议状态,从上午、下午到晚上,不换场景只换人。丑美阿柑ceo“苹果”说,深夜11时,馆里的灯还经常亮着,乡村创业中很多东西是全新的,从改良土壤到商业战略,都需要学习与交流。

他们将自己称为“新上山下乡青年”,虽然工作量远比在城市时大,但每个人都很兴奋。“田野里”首席活动官范范说,这种奋斗的状态是一种创造的热情,是主动想要去创造,和“卷”不同。

铁牛村的新村民中既有60后、70后和80后,也有大批90后,包括大量海归与创业者。早餐时与大家初次见面的启东,在重庆开了7家连锁书店,在寻找新方向时看到铁牛村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招聘启事,觉得很有意思,便投了简历,久等不见回音干脆自驾进了村子;1989年出生的武汉人范范在香港读的大学,曾在上海创业策划公司,她想要让身心状态更平衡,于是2018年成为第一批进入铁牛村的新村民;备受小伙伴尊重的松梅姐曾是一家国企的高管,辞职来到铁牛村,并将在国外留学的女儿带进村子,女孩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年;大连人粘颢曾在深圳创业,来到村子里“找到了回家的感觉”……

只有将希望与梦想照进现实的实验,才能真正吸引人才停驻。

铁牛村的昨天与今天

7年来,施国平等人推进的成果隐藏在乡村的柑橘林间。

蒲江县盛产丑柑,施国平带领团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租下柑橘园,变传统种植为生态种植,《丑美村报》上的头条《在铁牛村种下一棵生态阿柑》,是整个事业的核心。为此,要将因施用化肥导致板结的土壤经过有机改良重现松软肥沃,仅仅改造土壤就花了3年时间。

他把绿色农业的理念引入铁牛村,与老村民一起成立了村企联合体,帮助生态种植的农户提高每斤柑橘的批发价格。经济上的甜头提升了村民的积极性,让铁牛村的柑橘生态种植基地不断扩大。

由单一传统农业向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在乡村建起立体经济发展模式,是施国平团队的目标。他们围绕柑橘开发生态阿柑酒、阿柑汽水、阿柑红茶、阿柑米花糖、阿柑巧克力等;带领老村民开办民宿、餐厅,扩展乡村业态;策划组织乡村生活节,加上村集体组织游览服务,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现在,无论周末或平日,都有人到村里来参观、游览。

这一切也离不开铁牛村党委书记徐帮淼的努力。早在十几年前,他就在村里推动乡村旅游,鼓励家家户户种植树木花草,带领大家清扫村庄路面,美化村庄环境。当他得知施国平在明月村的实践后,就派出村民参加明月村的项目建设,感受乡村改造,并不断给村民灌输乡村振兴理念,主动邀请施国平来铁牛村。

有了这些铺垫和新村民的主动融入,加上举办“田野里的歌唱”“铁牛大课堂”“生态种植技术规范”农技培训等活动,新老村民得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相互融合。

乡村给予的生命力

到乡村去做一个项目和搬到乡村生活,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很多新村民,尤其是举家搬迁的人,都面临着家里人的关心或者质疑,施国平也不例外。

设计师超超是举家搬到铁牛村的成员之一,也是施国平在上海的团队成员。2020年,她产假结束回到公司时,施国平全家搬到了铁牛村,这让她觉得“还可以这样啊”。她一直认为,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乡村广阔的天地能自然而然地给孩子提供这样的生命力,所以她一直希望孩子生活在乡土中。

在她的观念里,人生只有一次,只要自己觉得这种体验是好的,就可以了,不必去迎合外界的定义。铁牛村给了她很好的生活体验,她可能不会回到城市里了。

新村民的孩子们在县里、镇里或村里读书、上幼儿园,大人们办了各种各样的展览和活动,孩子们则像大人一样去体验、去玩。

施国平的两个孩子来村里时,哥哥11岁,妹妹小他3岁。最初他们对土地很陌生,甚至有些害怕和抗拒,觉得土地脏、有气味、有虫子。施国平用改造过的土壤给他们带来直观的感受,一边是像混凝土一样板结的土壤,一边是改造后松软的、有蚯蚓的土壤。“它们改变了他们。”施国平说。

孩子们将音乐和美术融入乡村生活。哥哥会弹钢琴,去参加音乐节、生活节的音乐表演,自己作曲、演奏;妹妹喜欢画画,做了美术馆计划,画“柑爸柑妈”认领果树的牌子,还帮村里的宣传片配音。这让孩子们很有成就感。哥哥在县里读了3年初中,在村里做的“阿柑少年成长计划”曾到美国哈佛大学分享过,在高中择校的过程中,成都一所民办中学的校长对他大加赞赏,给了奖学金,并邀请他在学校里继续推广他的计划。

施国平觉得,能够在公立学校上学,又能在乡村社区得到素质教育、技能教育和社会实践,两者结合太完美。更好的是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无论是来到乡村,还是回到城市,都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现代的中国乡村生活

施国平和他的团队希望打造一个“回得去的乡村”,并把实验成功的乡村生活、生产模式分享给中国的其他乡村,目前他们又在泸定县一个村庄开始实践。

中国乡村的传统模式沿袭了一两千年,是不是应该有一个时代性的改变?城镇化已推进多年,让一部分乡村演变成为另一个常见的、能被城市人接受和选择的生活场景,已经有了相当的硬件条件。

近年来,铁牛村得到越来越多关注。前不久,美国的一个考察团到访成都,铁牛村是其中一站。在这里,外籍专家们实地看到这批年轻人在乡村里的工作和生活,真正了解到当下的中国是什么模样。松梅说,铁牛村改变的意义不仅是本地的新老村民融合、振兴集体经济,还促进了国际交流,让国际友人对中国年轻一代增进认知,这也是特别重要的一层意义。

新民晚报记者 姜燕

编辑:赵菊玲

看评论

推荐阅读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