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个人 逛一座城 | 徐之萱在黄河路创办“徐重道国药号”-下载凯发k8

新民客户端

飞入寻常百姓家

为一个人 逛一座城 | 徐之萱在黄河路创办“徐重道国药号”

为一个人 逛一座城 | 徐之萱在黄河路创办“徐重道国药号”飞入寻常百姓家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沈琦华 韩学   2024-03-13 11:09:01

  

徐之萱,又名重道,浙江慈溪人,1920年在沪开设“浙东良医徐重道药号”,以“为人重道德,传萱草功效,扬国药精华”为经营理念,开创“代客煎药”“送药到家”等服务业务,名噪一时。

药号迅速崛起

图说:黄河路近期成为热门打卡地 新民晚报记者 金 晶

徐之萱1895年出生,幼时因家境贫寒从私塾辍学,13岁进择浦泰和堂药店当学徒,后转富阳一药材行做伙计。他虚心好学,很快将《本草纲目》《汤头歌诀》熟稔于心,掌握了中药的药性及制药要领。

徐之萱曾在汉口为叔父开设的药店照管业务,1915年来到上海一家药店做职员。他白天上班,晚上则秉烛夜读药理书籍。徐之萱勤勉节俭,很快便用攒下的钱投了一份润德堂药店的股金,他自己也在药店内开设就诊处,开始挂牌行医。

上世纪初,上海的国药业是“四大名店”胡庆余、蔡同德、童涵春、雷允上和“乐家老铺”的天下。1920年,徐之萱觉得自立家门的时机成熟,便邀集了几位同乡好友,在派克路(今黄河路)租了两间店面,开设“浙东良医徐重道药号”。取名“徐重道”寓意“大医有道,以德为先”,这也是徐之萱提醒自己,行医之道要重道轻财。

一开始,“徐重道”的生意并不好,徐之萱便打出广告称凡有困难或家庭不富裕者,一律免费诊治。看到常来店内买药的都是些去不起医院的帮工、女佣,他就建议顾客将零钱存入店内,有病买药,无病取息。这样的集资方式让徐之萱资金渐厚,不久就在成都路开起了分店。

经营理念超前

图说:广告上的爱文义路“徐重道国药号”

1930年,徐之萱在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泥城桥西首开出“徐重道国药号”总号。这家总店有六间店面,店堂内中药柜子全部是紫红色油漆,名贵药材陈列于玻璃柜内,看上去既整洁美观,又极具气势。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张,徐之萱后来又创设药材行一家、中药厂两家,国药号增至十七家,包括陆续开出的威海路店、新闸路店、淮海路店等,成为当时的上海医药界巨子。

“徐重道”能迅速成为国药号,离不开超前的经营理念。为扩张规模,他以药店作抵押,向银行贷款开出分号;开创“代客煎药”业务,把药材分两次煎成汤汁,灌入特制的保温杯,由送药员送药到家。30多名送药员身穿印有“徐重道”字号的背心,在大街小巷穿梭送药,“徐重道”的名气迅速传开。正因如此,“徐重道国药号”一时成为上海百姓眼中“分店最多,范围最大,商品最好,价格最巧”的国药号。

从1935年开始,徐之萱转向于药品的制造和研发,1947年在打浦路339弄永安村设立了徐重道药厂,专门生产止痛片。1956年,徐重道药店实行公私合营,成为原上海卢湾药材公司的药店字号和中药、参茸产品的注册品牌。1992年,“徐重道”成为中药行业中第一家复名的老字号药店。

新民晚报记者 沈琦华 实习生 韩 学

编辑:蔡瑾

看评论

推荐阅读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