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焦点 | 代表委员认为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带动经济发展有了新一轮引擎-下载凯发k8

新民客户端

飞入寻常百姓家

全国两会·焦点 | 代表委员认为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带动经济发展有了新一轮引擎

全国两会·焦点 | 代表委员认为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带动经济发展有了新一轮引擎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4-03-07 15:21:59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屠瑜 陈佳琳 解敏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5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2023年在地方考察时首次提出,到2024年开年中央政治局首次集体学习时又一次聚焦,再到这次全国两会上共商国是时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就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明确要求,做出深入阐释,指导发展实践。

当下,“新质生产力”已成为高频热词,尤其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也成为了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图说:在去年9月举行的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以“碳循新工业、数聚新经济”为主题,展出了许多高科技机器人产品。新民晚报记者 陶磊 摄

1 基因在“新”

生产力是一系列生产要素的组合体,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是其中最关键的生产要素。相对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要素创新性配置等综合因素催生的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其中关键。

在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看来,新质生产力基因在“新”。要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形成新的供给,培育新的产业趋势。作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正迎来密集部署。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齐步发展成为重中之重。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尤以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为代表,未来产业则以航空航天、深海装备等为代表。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交汇,面向前沿领域,应当及早布局,提前谋划变革性技术,夯实未来发展的技术基础,是不容错过的重要战略机遇,也是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的先手棋。

纵观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到大数据,无一不是由新技术带来的新产业,进而形成的新生产力。权衡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处在科技和经济发展前沿,对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3%,“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目标比重超过17%。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不论是从世界还是从中国来看,现在都是一个商品、产能过剩的时代,供大于求的趋势非常明显。只有不容易被他人复制的‘新东西’才能在市场上畅通无阻。”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市委专职副主委曹阿民也认为,“新质生产力”首先在于“新”,“新”意味着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能够产生持续不断的高盈利。

乍一听,这一概念似乎有些抽象。曹阿民随即举了一个形象化的例子:“比如,这部手机有自己的独门技术,虽然要卖1万元,但大家都抢着买,别的手机尽管只卖1000元,却无人问津。”换句话说,“新质生产力”意味着一家公司走出了一条与传统生产力完全不同的道路,以领先的技术、更高的水准去发展经济与产品,短时间内无法被其他公司复制,又能产生较高的盈利。“如果有一批拥有自己‘独门绝技’的‘新质生产力’涌现、聚集,那么产业的重复度就会大大降低,进而形成新的增长点,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新质生产力’就是解决产业‘内卷’问题的撒手锏。”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曹阿民认为,要将理想蓝图转变为现实,还是要回到“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两个关键的“发动机”上,“没有‘发动机’作支撑,是飞不起来的。”他强调,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也是相辅相成的。有科技创新的活动,人才才能培养起来;人才培养起来了,才能为科技创新注入新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曹阿民认为,“新赛道”为我国新一轮产业技术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如今,“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才是最终目标。

对于新质生产力的“新”,全国政协委员、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国华提出,“新”应该是符合21世纪的发展方向,不仅是有别于以前,更是脱胎换骨的、颠覆性的。比如,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芯片技术的发展。“质”则是指“质量”。“新和质都是定语,生产力才是名词,新和质最终都服务于提高劳动效率。”他认为,新质生产力既意味着新产业,更涵盖新产业背后的新技术、新技术背后的新理论、新理论背后的新科研实践等,这些都非常关键。

2“质”的飞跃

新质生产力突破了传统,强调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其中的核心是,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方式发生了变革,经济增长不再只靠简单的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增长来形成驱动,而转变为以科技创新为内在动力的新型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投入产出关系,来促进生产力发生质变。

权衡代表表示,现阶段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光有发展的“高速”还不够,关键还要有“质”的飞跃。在传统经济学中,生产要素包括了土地、劳动和资本等要素,通过这些社会资源,国民经济才得以运行。而到了今天,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支撑,更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在这一进程中,生产要素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方式也随之改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数据的广泛应用,驱动产生了许多场景性的消费。围绕数据以及它的算力、算法,形成了人工智能。近两年,从chatgpt到sora的出现,新兴人工智能产品热度不断,在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中采用了大模型等大量人工智能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智能化水平和生产效率。企业大量运用工业互联网技术实时采集现场数据汇聚到云平台,在云平台上部署人工智能模型。利用这些海量数据训练更大、更准确的模型,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生产任务。

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带来改革与发展的新命题,要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就要加快围绕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变革,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来激发更多活力,形成新产业、新赛道、新动能、新优势。权衡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种中国式的发展和创新。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质生产力更强调这一本质要求,强调科技创新的力量。”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长汪胜洋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通过科技创新新增的生产力就是新质生产力。

汪胜洋委员强调,能够带来新质生产力的才能叫科技创新。一个发明一篇论文只是一个环节,还没有完成闭环。闭环要形成生产力,才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推动的是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

新质生产力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李国华委员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从生产力的发展而言,国家经历了一段艰苦的时光,用量去换质,如今在技术上有了很大突破。

“新质生产力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更是带动经济发展的新一轮‘引擎’,会带来更高的经济附加值。”李国华说,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潜力是无法预估的。以生物医药技术为例,如今在干细胞领域,能够通过提取皮肤、诱导分化,变为多巴胺细胞、神经干细胞等,这将为医疗健康事业带来巨大的变化。

汪胜洋委员表示,新质生产力实际上是强调了生产力的竞争。未来,国与国之间竞争的本质是生产力的竞争。

3 根本靠“人”

相对于传统的体力劳动者,当前主流技术和产业更多地需要靠掌握现代科技,熟练运用新型工具,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力来推进生产力的发展。所有的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基本的还是人才这一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根本上还是要靠人。

权衡代表认为,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要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模式和机制的创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前沿能力、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聚焦“卡脖子”技术领域和优势产业,用好战略科学家和行业领军人才。

人才的成长与教育密不可分,在人才培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基础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潜能。加强基础学科的建设,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为创新人才提供坚实的知识储备和理论支撑,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源头活水。

李国华委员建议,国家应该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从基础学科入手,培养更多的科学家,他们是科技创新驱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同时,新质生产力背后的理论体系是颠覆性的,政府还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与法条,为基础学科的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特派记者 屠瑜 陈佳琳 新民晚报记者 解敏

编辑:包雍尔

看评论

推荐阅读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