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者 | 见证“上海建造”走出去的历程-下载凯发k8

新民客户端

飞入寻常百姓家

爱国情 奋斗者 | 见证“上海建造”走出去的历程

爱国情 奋斗者 | 见证“上海建造”走出去的历程飞入寻常百姓家

2019-06-10 15:30:00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李一能  

四川省都江堰市,有所名为聚源中学的学校。在11年前的汶川大地震中,该所学校也没能幸免。如今,它改名为“七一聚源中学”,坚固漂亮的教学楼早已涅槃重建,它的建造者来自上海,上海城建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黄永春,11年前参加了汶川地震的救灾及重建工作,他也由此见证了“上海建造”品牌走出去的点滴历程。

图说: 黄永春 深为“上海建造”骄傲。受访者供图

40天建造4000套安置房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全国救灾力量立即动员集结赶赴灾区,其中就包括时任市政二公司四分公司经理的黄永春。5月26日,他参加了紧急成立的上海城建救灾突击队赶赴受灾严重的绵阳,开展安置房搭建工作。从机场赶往灾区的路上,黄永春看到令他终身难忘的一幕,到处都是残垣断瓦,公路两边全都是安置受灾群众的帐篷。赶到灾区后,他带领团队立即投入救灾工作,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当地上万受灾群众建造起安置板房。

“当时所有人都在为抗震救灾而拼命工作,在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心的驱动下,我们只有一个想法,拼了命也要完成任务。”黄永春说,到了建设现场,救灾突击队第一时间与参与援建的上海设计团队对接,共同商讨板房搭建方案,边设计边施工,尽可能缩短施工工期,十天后第一批受灾群众就住进了通水通电有卫生设施的安置房社区,这种惊人的速度和效率,是在黄永春等一批建设者,顶着无数次余震,几乎不眠不休的状态下实现的。最终在40天时间里,4000多套安置房建设完成,平均每天100多套。让黄永春感动的,除了建设者们玩命的工作态度,还有受灾群众的坚强和感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每天推着一辆小车来到工地,为他们送上去火的自制茶饮,用难懂的当地话对他说:“谢谢你们,上海人真了不起,这么远赶来帮助我们。”

2年完成六个援助项目

安置板房项目完成后,黄永春立即赶赴都江堰市带领团队开展灾后重建。他们在都江堰市的任务,是六个项目的重建工作,两家污水厂、一家水厂、一条道路和两所学校,其中最紧急的任务是学校援建。都江堰市聚源中学在地震中损失严重,孩子是全社会最珍爱的群体,在第二年9月1日开学前给幸存下来的孩子们一个崭新坚固的学校,是黄永春等建设者当时唯一的想法。

施工过程争分夺秒,对于“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节奏,大家毫无怨言,只是遇到下雨有时会耽误工程。“雨打在屋顶上的声音,就是打在我心里,心焦啊。”一位同事在下雨时的抱怨开始让他觉得有些幽默,但后来就笑不出了,这种争分夺秒、彻底忘我的工作状态,只有经历过当时的环境才能体会。

经过2年援建,2010年,六大项目全部圆满完成,他们抢出了上海速度、上海质量与上海精神,深受当地干部群众好评。

“上海建造”扬帆远航

在2008年之前,黄永春所在的上海城建市政工程有限公司项目主要是在申城。2010年后,上海市的工程项目数量有所减少,企业为了发展就必须要走出去,而“5·12地震”援建成了企业第一次大规模派遣团队“外出远航”的经验。上海团队在援建中展现出的高度职业素养、高度工作效率、高度负责精神,也成为了最好的广告。

2010年的10月,黄永春被派往江西南昌带领团队建造当地的“一号工程”,难度大工期短,十个月就要完成7个亿的产值,也属于超常规的项目。业主表示,主要是因为对上海建设队伍、上海品牌有信心才慕名而来。“在全国人民心里,有这样一个概念,只要上海队伍答应下来的事情,一定会拼命去做,而且绝对保质保量完成,上海队伍是能够打硬仗的,能够啃硬骨头的。”黄永春说,这是全国对于上海的信任,也是上海无数先辈用毕生心血树起来的口碑,而正是有了之前灾后重建的经历,市政集团的团队也具备了在外地开展大规模工程的经验和信心,最后工程如期完工,获得当地政府高度评价。

如今,出差对于黄永春已是家常便饭,“上海建造”早已扬帆起航在广阔的天地书写豪迈篇章。黄永春说,他理解的爱国情,在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同的,它既是在抗震救灾中的舍生忘死奋不顾身,也是在日常工作中的兢兢业业守土有责,而如今对于他而言,把“上海建造”的品牌大旗竖立在行业领域的最高峰,就是作为一个上海建筑人最大的情怀与担当。

新民晚报记者 李一能

编辑:吕倩雯

看评论

推荐阅读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