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海100胜 84 | 晶彩自然 标本谱演化乐章 绿螺展生命画卷-下载凯发k8

新民客户端

飞入寻常百姓家

阅读上海100胜 84 | 晶彩自然 标本谱演化乐章 绿螺展生命画卷

阅读上海100胜 84 | 晶彩自然 标本谱演化乐章 绿螺展生命画卷飞入寻常百姓家

2017-09-23 13:04:00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马亚宁  

新民晚报新民网 李永生 摄制

上海自然博物馆于2015年底搬迁至静安雕塑公园,从高处俯瞰,新馆像一只扁扁的“鹦鹉螺”,来自七大洲的11000余件标本和模型,4400余项展品展项,细说地球自然历史和前世今生。

【新民晚报·新民网】城市是可以阅读的,自然是可以触摸的,更是可以深入探寻的。在上海这座有温度的、有情怀的大都市里,从来都有“大自然”的一席之地。位于延安东路200号的老上海自然博物馆,在许多老上海人心中,是泛黄老照片上的纯真年代,是最具好奇心的孩提时光;2015年底,上海自然博物馆搬迁至静安雕塑公园全新开放,晶光闪闪的“细胞墙”拉开绚丽时尚的“新大片”序幕,演绎出上海探幽天地万物,望远自然宇宙的大胸怀和大视野。

图说:自博馆设计上引入多重自然元素,并借鉴中国优秀传统园林设计元素,巧妙营造出自然生态及传统山水园林景观 新民晚报杨建正 孙中钦 摄

“细胞墙”秀激光舞

南北高架西侧,北京西路北侧,有片绿意盈盈的空阔地带,在鳞次栉比的市中心一下子让人视野舒展,心情敞亮起来。沿着落英缤纷的清幽小路,深入静安雕塑公园,樱花林中生动时尚的现代雕塑,时不时闯入视线“打招呼”,意外得有趣。再往里走,一座气度恢弘的建筑挡住去路,让人不由自主吸足一口气,“真赞!”

“荡胸生层云”。不见层峦叠嶂,没有川流奔腾,在水泥大都市里,竟能生发此等胸怀。原来,当这座城市越长越高时,新自然博物馆却精心做起了“矮”文章。建筑的整体灵感来源于地球上已持续存在几百万年的鹦鹉螺壳体形式。螺旋上升的绿色屋面,让“螺”身铺满“绿色”,屋顶绿化与见缝插针的立体绿化,让这座建筑面积仅有45000平米的“小场馆”,拥有接近30%的“大绿化”,散发出浓浓的“自然公园气质”。

站在自博馆新馆正面,视线被“鹦鹉螺”南立面一条圆弧形线条牵引着,从地面蜿蜒而上,要被拉至天际线时,忽“回头”垂直而下,勾勒出若有后倾的曲面外立面,让这座最高只有18米地上仅三层的建筑,显得足够大气雄伟。

定睛细看,自博馆建筑外墙由三面墙体系组成,东立面由绿色植物构筑起一道“生命之墙”,象征着森林;北立面是富有质感的“岩石墙”,暗喻活动的地壳板块以及被河水侵蚀冲刷的峡谷岩壁;南立面设计成由人类细胞结构图案构成的“细胞墙”,隐喻人体骨骼结构、组织和肌肉。

主体建筑之外,场馆螺旋体外墙环抱一湾池水,池水与展馆细胞墙之间由叠式庭院联系在一起,庭院内假山跌宕,流水潺潺。新馆将传统建筑文化精粹和整体环境特点相结合,设计上引入地球、岩石、水和植物等自然元素,并借鉴中国优秀传统园林设计元素,巧妙营造出自然生态及传统山水园林景观。160多种植物呈岛状分布在中心景观区,与5个大小不一的水池共同组成了一个清新雅致的“山水花园”。

夜晚,“细胞墙”更色彩斑斓,全彩激光、裸眼3d、虚拟现实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在这里上映一场别开生面的“激光秀”。站在广场上,或闲步公园,或在附近楼宇里,都能欣赏到一部部“科学微电影”,娓娓道来自然历史的演化进程。

图说:上海自然博物馆  新民晚报杨建正 孙中钦摄

“馆藏库”诉文明史

城市与自然,在上海从来都是携手相伴。上海开埠不久,自然博物馆前身就已在徐家汇初露峥嵘——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60年代法国天主教会在上海徐家汇创建的“徐家汇自然博物院”(后更名为震旦博物院)和英国皇家亚洲文会在上海创建的“上海博物院”。它们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博物馆。现今,在上海科技馆(原上海自然博物馆)藏品库房仍可以找到不少标有“heudemuseum”(即震旦博物院)和“shanghaimuseum”(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字样的标本底座或标签。

1952年11月10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同意上海市文化局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处,将亚洲文会博物院和震旦博物院合并,建立一个包括动、植、矿三方面的自然博物馆。多年来,上海自然博物馆一直是我国自然史研究方面的重镇,拥有的藏品数量及品种在国内首屈一指。馆方在当时经费有限的困境下,仍积极组织多专业的综合考察,采集了大量有价值的动植标本,并出版编撰各类学术专著和科普丛书、专业工具书和图集,为中国的自然科学普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015年4月18日,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开馆,丰富的馆藏标本和文献被赋予全新的时代生机。目前,上海自然博物馆拥有近29万件标本藏品,包括来自华东地区、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自然界和人类历史遗物,位居国内自然博物馆馆藏前列。

走进场馆,来自七大洲的11000余件标本和模型,4400余项展品展项,细说地球自然历史的前世今生。新馆以“自然·人·和谐”为主题,通过“演化的乐章”“生命的画卷”“文明的史诗”三条主线呈现大自然的演化过程,综合运用标本、模型、媒体、景箱、场景、剧场、装置等多元化的现代展示手段,让浩瀚飘渺的自然演化历史穿越时空来到观众面前。

图说:上海自然博物馆  新民晚报杨建正 孙中钦 摄

“大科普”品科学情

开馆两年多来,上海自然博物馆不仅带领逾500万市民触摸自然万物,探寻时空隧道,更帮观众找回了蓬勃跳动的好奇心。原来,世界著名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主要以陈列和展板说明为主,而上海自然博物馆在“讲故事”上下足了功夫,充分利用先进的展示技术和手段,将主题展示效果提升到国际一流。

场馆内还有常设展区的11个教育活动点和面积达1200平方米的探索中心,观众可以走进去像“科学家”一样学做研究。例如,测量古人类脑容量、修复恐龙化石、考察蜜蜂的归巢路线等,体验消失在茫茫生命长河中的古生物,是如何被发现复原,揭秘其生存状态、生活习性。而绿螺讲坛、自然探索移动课堂,以及引进国外的各种临展,则让大朋友小朋友们在动手实验、主题演示、讲解导览、破解学习单中,以“亲历者”的身份观察、记录、研究,分析地球和生命世界,让思辨与动手、个人与自然来次“大碰撞”。

图说:夜幕下的上海自然博物馆充满魅力 新民晚报 徐程 摄

自博馆筹建之初,就以培养孩子科学探索的能力和兴趣为己任。甫一开馆,自然探索中心的78个课件成为上海最热门的博物馆课堂。“蝶翅飞舞”“狸猫换太子”“树的一生”……懂行的家长来之前,都会根据孩子的兴趣提前预约好一节“自博馆课”。去年,这些课件集结成一整套30本的《自然趣玩屋》系列丛书,大小朋友们可以尽享自博馆课的科学思想,更可以来“按书索骥”寻找每一处展项背后蕴藏的科学内涵和创新思维。

如今,来科技馆培养科学精神;到自然博物馆探幽自然历史,感受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已经成为上海人假日休闲的新选择。漫步浦西看“自然”,徜徉浦东“玩”科技,未来夜宿临港“仰望星空”,上海科技馆一体三馆的“大科普”格局,正给上海的都市风景线带来一抹浓浓的科学情,创新味。(新民晚报记者 马亚宁)

导览

地址:北京西路510号

交通:轨交13号线自然博物馆站

编辑:周慧婕

看评论

推荐阅读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