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海100胜 75 | 广场奇珍 千年瑰宝聚上博 一来再来不嫌多-下载凯发k8

新民客户端

飞入寻常百姓家

阅读上海100胜 75 | 广场奇珍 千年瑰宝聚上博 一来再来不嫌多

阅读上海100胜 75 | 广场奇珍 千年瑰宝聚上博 一来再来不嫌多飞入寻常百姓家

2017-09-14 13:24:00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乐梦融  

视频:广场奇珍。新民晚报新媒体 贺信 制作

雄浑端庄的青铜沉淀着文明的厚重,缤纷斑斓的陶瓷塑造出艺术的气质,意境深远的书画蕴藏着文化的底蕴,精雕细琢的玉器折射出民族的品格,美轮美奂的雕塑诉说着历史的沧桑、高雅脱俗的古典家具、纷繁绚丽的民族工艺……踏入上海博物馆,艺术爱好者们感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灿烂与辉煌,体验置身艺术殿堂的充实与欣悦。

【新民晚报·新民网】人民大道201号,一座宏伟、古朴的建筑举世闻名——上海博物馆。始建于1952年的上海博物馆,1996年迁入人民广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栋“天圆地方”的建筑就成为了上海最具辨识度的文化地标。

如今看来,上海博物馆39200平方米的建筑总面积不算高大,但放眼全球,上海博物馆乃是中国古代文物收藏、研究、展示的最顶尖的机构之一,藏品级别之高、板块之丰富在博物馆界有口皆碑。每一年,200万人次的艺术爱好者来此参观学习,瞻仰中国古代艺术大师的智慧结晶。纽约大都会、巴黎卢浮宫、伦敦大英博物馆都以与上海博物馆建立亲密联络,能够彼此借藏交流为荣。

2017年8月31日,erasmus大学鹿特丹管理学院公布了最新《全球著名艺术博物馆声誉排名》,1.2万人的调查显示,上海博物馆成为唯一入围18强的中国艺术类博物馆,亚洲排名第二。

图说:坐落在人民广场的上海博物馆是上海文化地标之一,其丰富的馆藏和生动的课程讲座,吸引众多市民游客。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考古研究结硕果

再酷热的天气也不能阻挡观众们到上海博物馆观展的决心。今年暑期,从大英博物馆而来的《大英百物展》和《茜茜公主与匈牙利》让博物馆门口的排队延长至4小时。沿用22年的建筑在大修前迎来了最后一次超长时间排队,观众们靠脚步丈量了这栋上海人民最亲切的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建筑由方体基座、巨型圆顶以及拱型出挑组成,形似铜鼎,暗合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南门两侧,蹲守着八尊汉白玉雕塑,原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从馆藏的汉唐石刻中精选出八件不同朝代的作品,由著名雕塑家陈古魁设计打制,庄严雄浑的造型,宛如守护上海博物馆的巨型神兽。排队队伍从上海博物馆的招牌下安检入馆,金灿灿的字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首任市长陈毅所书。

上海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近百万件,其中精品文物13万件,藏品包括了青铜器、陶瓷器、书画、玉牙器、竹木漆器、甲骨、玺印、钱币、少数民族工艺等21个门类,其中青铜器、陶瓷、书画、印玺的收藏,有文物界半壁江山之美誉。

近年来,众多上海博物馆主办的展览有口皆碑,每一次都有外埠市民打“飞的”来馆观展。《翰墨荟萃——美国藏中国古代书画珍品展》《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大展》等多项展览名列英国“艺术新闻”出品的《全球最受欢迎展览20强》。备受关注的《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孙煜峰家族捐赠书画精品展》等凸显出上海博物馆学术研究团队对馆藏卓尔不群的研究实力。

迁入现址之后,上海博物馆在上海地区的考古研究结出硕果——广富林遗址、崧泽遗址、福泉山遗址和青龙镇遗址,证明早在6000年前,上海就迎来最初的移民和文明的曙光。发掘出上海的发展是一个以水兴市、以港兴市的传承过程。2016年青龙镇遗址的发掘,证明了1000多年前的唐宋,上海已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重镇,彻底打破了鸦片战争之前上海无历史可书的谬误观点。2006年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2016年上海青浦青龙镇遗址入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图说:上海博物馆方体基座、巨型圆顶的外观设计暗合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顶级文物活起来

站在圆周型的大堂抬头,悬空顶层外檐与下方造成的空层,既给人现代时尚的感觉,又不失大型博物馆的稳重。

中央大厅的玻璃穹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非藏品区的采光需求,大厅东西两边设置了古典式的半圆周楼梯,展厅内部采用回廊式分割,参观动线设计有条不紊,让流连忘返的参观者们不会有晕头转向的感觉(见右图)。外内饰去繁就简,富于韵味。11个专题陈列馆和3大特展展厅藏千年瑰宝,聚文化精华。

青铜馆风格沉稳厚重,四壁选用做旧的水曲柳,朴实的木纹静静散发着悠远的往事。大克鼎等400余件青铜珍品,记录了自公元前1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延续了1500多年的辉煌与荣耀。中国历代玺印馆是目前国内外第一个专题陈列玺印篆刻的艺术馆,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壁柜的框就用柚木做成竹状,逼真而有文人气息,500余件上至西周,下迄清末的历代玺印篆刻的精品,勾勒出中国玺印的内涵及其悠久的历史。明清家具馆是中国第一个专门陈列家具的展馆,古朴典雅中见流畅,繁纹重饰上显豪华,还原了中国家具鼎盛时期的风貌。

位于三楼、占地1200平方米的中国历代绘画馆,馆藏汇聚了国宝级的名家真迹。长廊飞檐,轩窗低栏之间,尽显中国绘画的悠久传统和深厚底蕴。唐代孙位《高逸图卷》是上博的绘画馆藏中历史最悠久的,上承东晋顾恺之遗风,描绘了竹林七贤中的四人,宋徽宗赵佶曾对此画爱不释手。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如王羲之、王献之、苏轼、米芾、黄庭坚、赵孟頫、董其昌等,作品都“留”在书法馆。北宋淳化年间,我国最早的一部法帖《淳化阁帖》,保存了前贤的大量作品,无愧于法帖之祖,上博历经坎坷从海外回购,保有了北宋祖刻,极其珍贵。

遥想1996年新馆落成之时,老馆长马承源曾说,建筑是为文物服务,一切为了让文物“活”起来。

“上博文创从最初的传统复仿制品到更海派亲民的文化创意类产品,如今发展成为拥有上万种文化衍生品的重要部分。”副馆长李峰介绍,上博新馆开放,开始集中力量开发自己的原创产品,近日随着“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同期举办,衍生品销售异常红火,上博文化创意中心寻求与社会力量的合作,这一注重亲民的改变,能使博物馆成功走出象牙塔。

图说:上海博物馆中央大厅。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开门办院重学术

在海外针对博物馆的测评团队看来,研究报告道出了人们喜爱博物馆的原因,除了馆藏具有吸引力外,博物馆更因为他们对社会责任(遗迹修复、教育普及)的关注而获得了高分。

上海博物馆的教育普及工作在去年和今年获取了突破。从2016年年末起,上海博物馆正式上线了上博艺术课程,让孩子们在文物的互动中学艺术,今年举办的上博夏令营一座难求,举办的鉴赏活动、讲座活动都在开放报名几分钟内被艺术爱好者“秒杀”。一批博物馆的志愿者们成为了上博教育工作部门遴选出的有志“同道”,他们对文物和历史富有见解,又对博物馆普及教育保有热情,是博物馆教育的有效补充。上海博物馆鼓励全社会走进博物馆,把亲近博物馆升格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相信,博物馆教育课程,将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的视野,尤其是给予少年儿童与亲子家庭更多的文化体验,对社会教育有非常大的功效。“博物馆和社会的互动是一种趋势,这种互动会更好地传播博物馆文化。曾经说计算机从娃娃抓起,这个已经产生实效了。现在要说博物馆素养从娃娃抓起,这个童子功练好了,民族的精神底蕴会攀上一层楼,我们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大手牵小手,全家走入博物馆变成市民一生的生活方式。”

正如观众在博物馆留言簿上写道,“上海博物馆是珍宝的收藏地,用展品来述说历史,梳理艺术流派,弘扬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因此它值得一来再来。”

目前,上海博物馆浦东新馆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2年后上博将在浦东浦西各拥一馆,更大的陈设空间和更优越的条件能将库房中的珍贵馆藏一一搬回到人们的视线中。文物将在新的空间焕发生命力。(新民晚报记者 乐梦融)

导览:上海博物馆

地址:人民大道201号

交通:轨交1、2、8号线人民广场站

编辑:周春晟

看评论

推荐阅读

"));
网站地图